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产品是基础,而设计则是刺激消费的核心。电子商务卖的是图片与使用说明书。但是,对于不同的产品、定位不同,设计的风格、形式和行销的方式则大不相同。下面整理了女性消费目的、年龄的细分,做了网络购物的女性消费者心理分析。
女性消费者心理分析:
年龄细分
对于女性的消费族群,台湾的行销人员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别:
1、草莓族(13~22岁)
外表光鲜亮丽,却“中看不中用”,抗压能力低,金钱观随性,因此也是现金卡的主要客群。这群年轻女孩常盲目追求时尚与流行,喜欢曰本风,淘汰手机速度快,也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能卖”的典型消费群。
2、葡萄族(23~32岁)
各方面都比较“草莓族”成熟,由生长的时代背景正逢网路兴起,因此她们是网购族的主要人口,容易受视觉及新事物喜迎或者影响,而愿意花大钱在这些事务上。
3、苹果族(33~42岁)
苹果族的消费者不像前两族那般随性,且因为多半以自组家庭,花钱非常谨慎,但也因为人生历练较多、承受压力较重,多半又小又积蓄也懂得投资,因此偶尔 也会“大肆挥霍”,不惜花下重金犒赏自己并舒缓压力。其中,旅游就是她们找到乐趣和平衡的主要大笔开销之一,于是“不买则已,一买惊人”的典型消费族群。
4、芭乐族(43~52岁)
进入此阶段的女性,对于物质的渴望已大不如从前,她们倾向安定的生活,并开始为退休做准备,因此旅游对于她们而言,是个重大而谨慎的决定。金钱对她们而言,与其花在物质享受上,不如存老本来得维系。
消费的目的
我们可以将购买行为可以行为可以分为工具性消费和情绪性消费两大类别。
进行工具性消费时,我们买的不只是功能,在意的是这些功能是否帮你我解决生活需求;而如果从事的是情绪性消费,那么买的就不只是功能,更想要的是这个产品所带来的正面情绪,这些情绪包括了自信、舒服、自在、轻松、得以等。
举例:
肚子饿了,去便利商店买便当果脯,是工具性消费。如果决定去大饭店吃鲍鱼,就比较接近情绪性消费。
也就是说,工具性消费,购买的是必须品,而情绪性消费,则购买的大多是所谓的奢侈品了。
而通过目前,整个消费市场产品过剩的情况再次进行分析。
“情绪”性消费,已经成为消费行为的主角。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会因为图片好看、产品介绍内容动人,来为此而掏钱购买。而这份正面情绪的强力渴望,逐渐成为了每个人自我期许的一部分,让许多原本看似奢侈的物品,这下重新包装后,便成了新型的生活“必需品”。
因此,你会发现,在面对形象色色的商品时,人人心中区分“必须品”和“非必需品”的界限已经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变得模糊,也愈来愈趋向个性化。所以说:你认为的“必需品”,可能是我心中的“奢侈品”,而我的“必需品”却又成为了你心中的“奢侈品”
由此,我个人认为,在分析消费者的心里动机时,消费心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疗伤型购物:受到某种刺激,可能是失恋、嫉妒而购物;
2、抒发型购物:对于物质产品的追求,青睐有品质感的生活而购买;
3、自我实现性购物:个人的收入与购买产品的目的相符;
总结
合理的判断自己所销售的产品,行业内的销售数据(增长率、转化率、回头率),并根据自己的产品消费人群进行合理定位,是展开整个电商行销的基础过程。